孔子周游中原列国,遇到的尽是些昏聩的诸侯,现在却有一个好消息。在陈国时,孔子听说楚国当时在位的楚昭王是一位有仁爱之心的君主。有一次楚昭王生病,天空中出现了不祥的兆头,一个巫(巫和医本是同源的,古代的医就是从巫分化发展过来的)说:“这是您犯病的征兆。不过我有办法,我掐诀念咒,可以把您身上的病转到大臣身上去。”楚昭王听了,一笑,说:“我得病不好,大臣得病就好吗?算了,你也别给我转移这个病了,就让它在我身上待着吧!”楚昭王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病,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现,颇有仁者气派!
孔子周游列国
据记载,当时楚昭王正因为陈国受到晋、吴的攻击,而率军前往救援,驻扎在离陈国都城不远的地方。他听说了孔子在陈,就派人和孔子通消息。这就有了孔子游楚的事情。
孔子想游楚,在陈蔡之间,却遭了大厄,差点儿没饿死。
在此之前,孔子也曾到过蔡国,但蔡国的当政者不用他。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吴国伐陈,楚昭王为救陈而率师驻扎城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此时楚昭王令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城父在今天河南襄城西南,空间上在陈国西边、蔡国西北。孔子既然是前往“拜礼”,就从蔡国的某地出发,经过陈国向西北方向走。不承想走到陈蔡之间,被困住了。也有另外的说法,说孔子之所以被困在陈蔡之间,是有人要谋害他。《史记》说,听说楚国要用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坐不住了,他们合谋,认为孔子到楚国后会危害他们,于是决定发徒役将孔子围在陈蔡之间的荒野上。这种说法有问题,因为当时的陈蔡两国,一个与楚结好,一个是吴的盟国,两方势同水火,不大可能为孔子的事合谋。孔子在陈蔡的野外被困七天,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当时陈国方面为抵抗吴国而坚壁清野,津关戒严,任何外来宾客都无法接待;而蔡国正在谋划南迁首都,靠近吴国。在这样的情形下,孔子经过陈蔡之间,公私两方面都找不到接济,所以就断了粮,挨了饿。
关于在陈蔡绝粮的事,古代文献多有记载。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七天没吃的,就快到大限了。随从的学生们面黄肌瘦,饿得爬不起来。可是,他们看看老师,孔子还在那里诵读、歌唱、弹琴,好像没事似的。大家都奇怪,老师怎么这样扛饿呀?其他同学听老师在那里诵读弦歌,越听越觉得饿得慌,子路则不然。他是越听越生气,憋不住就一脸恼怒地来见老师,见面就问:“君子亦有穷乎?”人家真正的君子,也会遭受这样的艰难吗?言外之意,我们跟您老人家学道,最后落得这样的田地,饿得前胸贴了后背,难道有志于君子之道的人,就该是这样的下场?
孔子看看子路,好像又看到了当初师生第一次见面时那个卞之野人。孔子平静地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是啊,是真君子就能忍住现在的逆境,若是小人,到现在,为了吃饭活命,就会无所不为了。说完看看子路,仿佛在问:子路,你现在要做君子还是小人?子路一如当初的真挚,听了老师的话,马上就想通了,于是坐到孔子的身旁一声不响,学着老师的样子,专心去跟辘辘饥肠作斗争了。以上是《论语》透露的当时情况。
看《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内容要丰富得多。孔子知道,像子路这样因为饥饿而质疑自己所坚持之道的弟子,不在少数,不得不管一管大家的精神了。于是,他先把子路叫过来,问子路:“《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孔子引了《诗经》两句诗说,我们不是老虎、犀牛,却流落在旷野,是我们的道有问题吗?不然何以沦落至此?子路也纳闷,就对老师说:“莫不是我们还不够有仁爱,还不足以取信于所有人;要不然就是我们还不够有智慧,人家还不能让我们行道。”孔子听了,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是这样吗?仲由,假如有仁道的人必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这样的事吗?假如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行道上必能获得别人的许可,那还会有王子比干被挖心而死这样的事吗?”孔子的意思是:子路你真傻啊,行道就有危险,就应该做好遭遇艰难困苦的心理准备啊!
接着,孔子叫子贡过来,用同样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的话问他。子贡用他聪明的头脑想了想,说老师的道太伟大了,以天下之大都容不下,于是他顺便劝孔子,说老师您何不降低一下您的道的标准呢?这样就可以通行无阻了。孔子听了,就批评子贡说:“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大意是说,好的农夫只能保证自己种好庄稼,却不能保证一定有好收成;巧匠只能保证自己手艺精致,却不能保证活计能符合每一个人的心意。君子只管沿着正路修道,怎么能为了让别人容下自己就牺牲自己修道的标准呢?
孔子周游列国图
最后,孔子又把颜回叫来问了同样的问题。颜回的回答是,老师的道太伟大,所以别人不能容您;然而越是别人不能容您,越发显得您所修之道的伟大,这不是老师的耻辱,而是当政者们的耻辱。颜回这样说,深合孔子之意。
孔子有一个绰号叫“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个绰号,就是在孔子南游时,南方的一些士人给他起的,还告诉了孔子的学生。这里正有孔子(还包括颜回)的真精神:顺着世道而为,可能会做成一点事,甚至是大事,但算不得什么;而为了美好的理想,逆势而为,明知做不成,却绝不放弃,这才是疾风下的劲草,风霜中的松柏!这才是真儒特有的大豪杰精神!
以上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与子路的对话虽有演绎成分,但大体可信。孔子与子贡、颜回的对话,或许采纳了传说,却也颇能显示孔、颜精神。《荀子》对陈蔡绝粮之事的记载,只有孔子和子路的对话。比较《论语》和《荀子》的记载,后者多了如下的内容:“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荀子·宥坐》)大体是说君子求诸己,至于道能不能行,自己的遭遇如何,可归之于天。用孟子的话说,这就叫“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孟子·尽心下》),这是儒家修道做人的根底。
本文节选自《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李山 著,天地出版社·天喜文化,2024年7月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