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布鲁塞尔效应:欧盟如何统治全球?》中文译本发布会暨‘欧洲全球影响力及其挑战’学术研讨会”。来自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欧盟的全球影响力以及中欧关系中的关键议题展开讨论。
在当天的会议上,欧盟对中国电动车企业发起反补贴调查和即将征收惩罚性关税一事成为讨论焦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当前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欧围绕电动汽车的争端,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贸易争端,背后的政治性因素明显。
10月25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布鲁塞尔效应:欧盟如何统治全球?》中文译本发布会暨‘欧洲全球影响力及其挑战’学术研讨会”。
随着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中欧在该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迅速扩大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成为该市场的重要竞争者。但中国企业的成功令一些欧洲汽车企业和欧盟成员国感到压力,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国都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欧盟对华出口电动车征税事件,已经成为中欧如何解决贸易摩擦的标志性事件。
10月4日,欧盟理事会就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进行投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声明显示,通过投票,欧委会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提议获得了欧盟成员国的必要支持。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欧盟此举背后的根本动机在于保护其未来的关键产业。欧盟对于电动汽车行业的支持,不仅是为了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产业政策保持其在全球汽车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因此这场争端“实际是政治问题导致的经济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迎红表示,这次的电动汽车争端其实也暴露出欧盟内部在这一问题上并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德国和瑞典等国相关产业都会受到欧盟这一决定的影响,欧盟强硬推动相关措施很可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她指出,未来可能需要先等到欧盟内部通过博弈和讨价还价来达到相对平衡,才能为中欧之间的争端找到解决方案。她同时提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欧围绕电动汽车的争议恐怕还只是冰山一角,未来中欧在电池回收、碳关税等很多议题上,都可能出现摩擦和争端。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李明明表示,最近几年,欧盟越发强调自己要成为地缘政治力量,这也使得欧盟在处理中欧经贸关系时,不再像以前一样主要依靠市场或世贸(WTO)规则来处理问题,而是越来越多地追随美国,从政治角度来解决问题,用安全等名义来处理相关问题和争端,这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尽管双方存在竞争,合作仍然是中欧关系的主旋律。绿色经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双方共同努力。未来,中欧应加强政策沟通,通过建设性对话解决经贸摩擦,共同推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0月2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消息称,商务部长王文涛当天应约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视频会谈,双方明确了继续将价格承诺作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的解决途径,并对下一步磋商方向作出指导。王文涛提出,下一阶段价格承诺磋商应在相互照顾核心关切的基础上,按照“务实、平衡”的原则进行磋商,兼顾协议效力和企业核心利益;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价格承诺执行和监管的双边沟通机制。
此次研讨会还发布了由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副教授和澳门大学政府与行政学系宋卫清副教授共同翻译的《布鲁塞尔效应:欧盟如何统治全球?》中文译本。围绕“布鲁塞尔效应”和欧盟如何利用其软实力、通过制定规则和标准输出等方式,从而影响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相关规则的制定,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通过提升自身软实力和规范输出能力,进一步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也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八届(2024)学会学术活动月的相关活动之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欧洲学会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会。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布鲁塞尔效应:欧盟如何统治全球?》一书编辑出版的工作人员一起与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