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金融界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发表了一篇万字长文,题为《刺激政策的是非之辩》,全面深入探讨了刺激政策的利弊、约束条件及其可持续性,强调评估刺激政策应置于特定的宏观环境中进行。
徐高指出,评价宏观政策要有宏观思维,不能脱离具体宏观环境一概而论地评判刺激政策的好坏。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宏观环境中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财政支出政策,在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时,可发挥乘数效应带动经济向好;而在需求过剩、供给不足时,则会挤出民间需求,弊大于利。
刺激政策是需求面政策,经济增长的约束可能在供给面或需求面,而刺激政策通常作用于需求面。我国内需不足源于居民和企业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可优化购买力与支出意愿的匹配,刺激需求。但如果经济处于理想最优状态,需求面刺激政策既不必要也无效果。
刺激政策的真正约束在供给能力。对一个国家来说,需求面刺激政策的约束并非货币数量,而是国家的供给能力。当内需超过供给能力时,会引发通胀上升或国际收支恶化,导致宏观经济失稳。判断刺激政策是否可行,关键看通胀和贸易顺差指标。在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时,刺激政策可行且必要;在供给不足、需求过剩时,刺激政策弊大于利。
刺激政策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宏观环境。在供给不足、需求过剩状况下,刺激政策不可持续;而在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时,刺激政策可使经济产出扩张,虽可能增加政府债务和货币增速,但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可持续。对于以投资为着眼点的刺激政策,虽我国全社会投资回报率下降,但在当前需求不足的经济格局下,高投资仍是经济保持平稳的必要条件。同时,刺激政策虽有副作用,但利大于弊,不能因噎废食。
刺激政策与结构改革并不矛盾。有人担心刺激政策会固化传统增长模式、阻碍经济结构改革,但这种观点缺乏根据。刺激政策是经济结构问题的结果而非原因,面对需求面结构问题,调节收入分配的 “上策” 与刺激投资的 “中策” 不矛盾,且刺激政策可稳定需求和经济增长,带动民间支出。面对供给面结构问题,刺激政策虽不能代替结构改革,但可营造稳定宏观环境,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徐高还反驳了将刺激政策比作 “饮鸩止渴” 的流行误解。从历史角度看,哈耶克反对刺激政策,认为会阻碍市场调整机制,为新危机埋下种子;而凯恩斯则认为不能以理想化的 “长期” 为行动指南,市场可能长时间偏离有效状态,宏观政策需在需求不足时有所作为。我国市场运行与西方经济学理想化假设不同,刺激政策是中国特色有效市场的组成部分,不应被错误观点束缚。
最后,徐高强调,刺激政策的是非评价应结合特定宏观环境,不能一概而论。刺激政策应以通胀和国际收支为目标,在合适的时候该用就得用。不能将刺激政策与我国经济发展大方向对立起来,它只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