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去年“827”新政提出阶段性收紧IPO刚满一年。这一年,申报、受理、上市企业数量大幅缩减,IPO募资总额不足千亿。
据iF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26日,过去一年,A股IPO受理135家,同比减少超七成;按上市日期计算,IPO成功上市的公司共129家,同比减少293家,募资合计962.54亿元,同比下降79.69%,发行费用合计92.92亿元,同比下降74.96%;因主动撤回而终止审核的IPO项目共481家,同比翻倍。
收紧效果明显
沪深交易所近一年IPO受理数量均下滑超过九成。其中上交所受理18家,同比减少94.87%;深交所受理15家,同比减少95.15%。北交所受理IPO项目数量102家,同比减少25%。此前2022年8月27日至2023年8月27日同期,沪深北三大交所IPO受理数量分别为351家、309家、136家。
今年至今,三大交易所IPO受理数量仅有32家,30家在北交所,科创板、创业板各有1家。
同时,在审企业数量出现“腰斩”。截至8月25日,各板块在审企业共333家。其中上交所95家(主板56家,科创板39家),深交所137家(主板40家,创业板97家),北交所101家。相比去年8月27日IPO在审企业795家,减少了462家。
在受理、上市数量双双下滑的同时,今年随着IPO财务指标、板块定位等上市门槛进一步提高,以及加大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比例、申报即担责等严监管要求下,IPO项目出现大面积撤回。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3年8月27日至2024年8月27日期间, A股IPO撤回项目数量达到481家,同比增加1.27倍,此前同期IPO撤回项目数量仅为212家。
从保荐机构来看, IPO撤回多集中在项目基数较大的头部券商中。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涉及IPO项目撤回的券商共有68家,其中有8家券商撤回项目在20个以上。
今年以来,撤否项目数量最多的是为47单,其次是36单,、均撤回27单,还有民生证券、、、撤回项目均超过15单。此外,包括、在内的13家中小券商项目撤否率达到100%。
IPO撤回原因,则包括财务指标不达标、持续经营能力受到质疑、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多方面因素。比如天元航材、侨益股份、浙江控阀等多家企业均存在净利润不达标情形;小伦智造、中智股份、恒达智控等多家企业因上市前分红遭到问询;还有集美新材、尚水智能、华茂伟业等企业的经营业务、持续盈利能力等遭到质疑。
另外,加大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力度也是IPO撤回的原因之一。2024年以来,中国证券业协会已公布两批IPO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第一批是恒达智控、城建设计,第二批是中国铀业。截至目前,第一批的两家IPO企业均已撤单。其中,恒达智控撤单后,发行人、保荐机构中信建投证券、申报会计师立信会计所以及相关责任人均被罚。
保荐“蛋糕”缩水
IPO项目数量的下滑,也导致A股募资金额和发行费用大幅缩水。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27日,过去一年,A股129家IPO募资合计962.54亿元,同比下降79.69%。
其中,仅有6家IPO企业募资金额超过20亿,最高的是24.30亿元;募资金额超过10亿元、不足20亿元的共有26家。而在2023年8月27日至2024年8月27日同期,募资金额超过30亿元的IPO企业便有24家,还有2家超过百亿。
IPO发行费用方面,过去一年同比缩水超过七成。2023年8月27日至2024年8月27日期间,IPO发行费用合计92.92亿元,同比减少74.96%。其中,承销保荐费65.83亿元,占比约71%,同比下滑76.94%;审计验资费13.93亿元,占比约15%,同比下滑68.38%;律师费7.75亿元,占比约8%,同比下滑67.60%。
从费用率来看,IPO发行平均费用率为11.37%,同比增加1.15个百分点;承销保荐平均费率为7.59%,同比增加0.25个百分点;审计验资平均费率为2.04,同比增加0.48个百分点;律师费平均费率为1.11%,同比增加0.29个百分点。
分保荐机构来看,近30家券商承销保荐费用不同程度下滑,包括中信证券、国金证券、等11家券商同比下滑超过90%;包括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8家券商同比下滑超过80%;海通证券、华泰证券以及国泰君安等多家券商承销保荐费用下滑超过五成以上。另外,仅有、以及等13家业务量不多的券商承销保荐费用同比有所增长。
一位中部地区券商投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在上市门槛提高、中介机构强监管以及补贴取消等背景下,企业上市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慎之又慎,预计IPO数量下滑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市场生态正面临全方位重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